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办“民心相通·文明互鉴”全球记者沙龙。本次沙龙旨在以实际行动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实现一起发展汇聚力量。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维也纳潘基文中心常务理事金垣洙(Kim Won-soo),中国前驻冈比亚大使、商务部外事司原司长马建春,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Vikram Channa Naraya),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发表演讲。“一带一路”11个沿线国家的记者组织负责人和青年记者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姚遥主持。
张树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为世界提供的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张树庭指出,作为中国传媒领域最高学府,中国传媒大学一直坚守媒介教育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热情参加联合国等国际多边组织的教育文化项目,在“一带一路”十年建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传印迹”。下一个十年,我们将充分的利用中国传媒大学在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等研究领域的独特优势,与各国高校、媒体和多边国际组织开展更加深入与广泛的交流合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多的“中传智慧”和“中传力量”。
金垣洙表示,很高兴在自己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期间,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继写入联合国大会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一带一路”建设成就非凡,中国传媒大学搭建全球记者沙龙平台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十年来,“一带一路”从奠定基础到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全球相互连通和一起发展的新道路。金垣洙高度评价“全球文明倡议”,表示为呼应中方倡议,他与潘基文秘书长已在韩国推动成立了“未来文明研究院”,旨在倡导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引领东亚Z世代青年投身文化传承与发展,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真诚祝愿和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能够在世界各国的同舟共济和携手努力下早日成为现实。
马建春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十年来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慢慢的变成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全球记者沙龙恰逢其时。他认为,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民心相通的基础,未来要加强媒体合作,促进民心相通,让更多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可以更加好地凝聚人心,最终使更多人从共建“一带一路”中获益,使“一带一路”的成果惠及于民。
魏克然提出,网络与信息化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国际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积极利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他希望国际记者可以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全球记者沙龙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借助全球化的视角、视觉化的语言、情感化的叙事方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沟通信息、传播文化、纪录时代,增进共建国家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凝聚国际合作共识,联接个人、民族和世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国际传播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科学研究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现代传播》编辑部等学校教学科研单位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以及国际传播“白杨班”、国际新闻硕士班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会议。
18日下午,为深化全球新闻媒体合作、推动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与会国际记者围绕“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与“互学互鉴——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交融”两个议题举行了专题研讨。研讨活动由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晓科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教授主持。
Copyright ©2017-2022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