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2023年5月15日,张某被同事拉进微信群,张某在微信群内抢红包,后因微信群要解散,张某就进入新微信群,后对方称想赚取更多佣金可以做任务,每次可赚取佣金20至30元不等。后让张某下载“新之航传媒”APP,使用张某手机号注册账户,后添加对方好友,对方将张某拉进“新之航传媒”群内,并在群内发布关注公众号任务流程,张某就按照对方的要求达成目标并领取佣金。后对方让张某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赚取更多佣金,张某就按照对方提供的银行卡向对方转账5笔,张某按照对方的要求完成转账后,对方称张某操作失误,需要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15万元,才可返还张某原来向对方转账的所有钱,遂报警,共计被骗16万余元。
网络刷单返利类诈骗已逐步演化成变种最多、变化最快的一种主要诈骗类型,成为虚假投资理财、贷款等其他复合型诈骗以及网络博彩、网络色情等其他违法犯罪的主要引流方式,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受骗人群多为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及无业人员。
2023年5月,许某在微信上搜索附近的人,添加了一个好友。加上好友以后就开始闲聊,后来对方提出要在某软件上聊天,就让许某添加对方的某软件账号。添加之后,对方自称是银行的主管,负责对公贷款和理财。对方说跟银行有合作,有投资项目,然后给许某发了一个网址,让许某用对方的账号在网上操作。许某按照对方告诉的操作步骤买完打理财产的产品以后,发现在网上投资理财挺赚钱的,就与对方联系,对方就说许某也可以参与,就让许某注册账号,在网上转钱炒股参与。当许某准备提现,发现提现不了,这时许某意识到被骗,于是打电线万元。
此类案件中,有的诈骗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将受害人拉入所谓“投资”群聊,然后冒充投资导师、金融理财顾问,以发送投资成功假消息或“直播课”骗取受害人信任,有的通过婚恋交友平台与受害人确定婚恋关系,再以有特殊资源、平台有漏洞等可获得高额理财回报等理由,骗取受害人信任。随后,诈骗分子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投资平台开设账户来投资,并对受害人前期小额投资试水予以返利,受害人一旦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就会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受骗人群多为具有一定收入、资产的单身人员或热衷于投资、炒股的群体。
杨某接到一个自称公安局警察的电话,称杨某名下一个银行账户涉嫌非法洗钱,让其到公安局处理。杨某称去不了,对方让其添加QQ好友并发来一个显示杨某照片的文件,里面有涉嫌洗钱要被判刑等内容,杨某心生恐惧。随后,对方以涉及警务秘密为由要求杨某到无人的房间配合调查,并称杨某要想解除嫌疑就需把卡里的所有钱款转到“安全账户”,待案件查清后将返还钱款,杨某遂向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5万元。后因对方要求删除聊天记录,杨某才发现被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的个人身份信息,随后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与受害人取得联系,以受害人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快递、护照有问题等违法犯罪为由进行威胁、恐吓,要求配合调查并严格保密,并向受害人出示“逮捕证”“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虚假法律文书,以增加可信度。同时,要求受害人到宾馆等封闭空间,在阻断与外界联系的条件下“配合”其工作,将资金转移至“安全账户”,从而实施诈骗。
李某在网上看到出售某名贵白酒的广告,遂按照对方留下的联系方式添加为微信好友咨询详情。对方自称为厂家直销,可提供内部价,但需私下交易。商定好价格后,李某向其账户转账1.1万元。数日后,李某向对方咨询物流配送信息时发现被拉黑,才发觉被骗。李某为找到骗子,在网上搜索私人侦探后,添加了一名自称私人侦探的人为好友。对方称能够最终靠手机定位为李某找人,但需先支付1万元劳务费,李某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1万元后发现再次被拉黑,先后两次上当受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广告,或提供“写”“私人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以吸引受害人关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诱导其通过微信、QQ 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等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待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便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继续转账汇款,事后将受害人拉黑。
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间,吴某利用互联网游戏结识赵某,后在网络聊天过程中使用虚假的身份信息,隐瞒自己的真实婚姻状况与赵某建立“恋爱”关系。期间,吴某利用二人的“恋人关系”让赵某主动支付钱款或者虚构生病需要买药、开车时刮伤他人要赔偿等很多理由,骗使赵某向其汇款共计人民币16万余元,后将上述钱款挥霍。吴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后如实供述了上述作案过程,涉案钱款未退赔。
诈骗分子利用互联网收集大量“白富美”“高富帅”、生活照,按照剧本打造不同的身份形象,然后在婚恋、交友网站发布个人隐私信息。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与受害人建立联系后,用照片和预先设计的虚假身份骗取受害人信任,并长期经营与受害人建立的恋爱关系。随后,诈骗分子以遭遇变故急需用钱、帮助项目等为由向受害人索要钱财,并根据受害人财力情况不断变换理由要求其转账,直至受害人发觉被骗。
Copyright ©2017-2022 琼ICP备13000627号